无忧美文

无忧美文

关于定州贡院的诗句 诗歌

赞美定州塔的诗句有哪些

定州古城主要景点:

定州贡院:定州贡院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道光十三年重修从建成到清朝灭亡,一直是定州及附近地方学子考取秀才和贡生的场所。定州贡院建筑雍容壮观。轩身其中,既可领略独特的建筑艺术,又可想像当年森严宏大的考试场面。

定州文庙:位于定州市城区中部,始建于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是供奉孔子的场所,河北省保存最完事的文庙古建筑群,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15685平方米。文庙建筑气势恢弘,院内苍柏林立,花草相依,环境幽雅。著名的“东坡双槐”,传说是宋代大文苏东坡在定旅店做父母官司时亲手杆下的,现在仍然葱郁古朴。

开元寺塔:开元寺塔为八角形楼阁建筑,高83.7米,全塔越向上塔径越小,层高越矮。塔身各层外壁内均有一周回廊,整个塔身犹如大塔中又抱着一座小塔。塔内保存有宋代壁画,砖雕斗拱,彩绘天花。回廊两壁有佛龛及历代名人题咏碑刻30多方,各层门窗雕刻的五彩祥云,象征着佛光普照。轩身于此,使人仿佛进入香火缭绕的佛门圣地。定州塔外观挺拔俊秀,威武壮观。宋代时定州是与辽毗邻的军事重镇,可登塔来观察敌情,故此塔又称为“料敌塔”。 古城定州位于保定西南50公里处,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著称于世。商周以来,定州一直是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关于定州贡院的诗句

关于贡院的古诗

贡院楼北新栽小松青苍初得地,华省植来新。

关于定州贡院的诗句

尚带山中色,犹含洞里春。近楼依北户,隐砌净游尘。

鹤寿应成盖,龙形未有鳞。为梁资大厦,封爵耻嬴秦。

幸此观光日,清风屡得亲。和九华观见怀贡院八韵上巳好风景,仙家足芳菲。

关于定州贡院的诗句

地殊兰亭会,人似山阴归。丹灶缀珠掩,白云岩径微。

真宫集女士,虚室涵春辉。拘限心杳杳,欢言望依依。

滞兹文墨职,坐与琴觞违。丽曲涤烦虚,幽缄发清机。

支颐一吟想,恨不双翻飞。次韵王龟龄贡院诗人:李洪 朝代:宋浩渺春波暖白苹,溪头广厦旅楹新。

佩衿无复歌游阙,糟粕空惭老斲轮。门外縕袍人立鹄,榜间淡墨笔如神。

使君道德魁天下,膏馥分沾尽澡身。

定州贡院的简介

定州贡院位于河北省定州市东大街草场胡同。定州贡院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科考场所定州贡院,位于定州市区中山东路北200米,东距京深高速公路2公里。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由州牧王大年创建定州贡院,汇集辖区内文武考生应试,为考取秀才、贡生之所。道光十二年(公元1822年),州牧王仲槐劝捐于民,展拓场地、重修、增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考场。之后历经修缮保留至今,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贡院平面呈方形,占地2.21公顷,建筑面积1547平方米。主体建筑由号舍、魁阁两组建筑组合而成。号舍以山面为正面。魁阁在号舍南面,正中攒尖顶,两侧依次降低,形成奇特外观,成为定州贡院的突出特点。魁阁中的二层阁楼,是供奉“魁星”的地方。大堂紧挨着号舍的北面,是考生交卷、考官封卷的地方。后楼是考官观看武生比试的地方,兼做住宿用。

定州贡院其建筑规模宏大,气势庄严雄伟,既体现了清代建筑特点,又具有地方建筑的灵活*,是研究清代地方建筑艺术及清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实物资料。

定州贡院的简介

定州贡院位于河北省定州市东大街草场胡同。定州贡院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科考场所定州贡院,位于定州市区中山东路北200米,东距京深高速公路2公里。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由州牧王大年创建定州贡院,汇集辖区内文武考生应试,为考取秀才、贡生之所。道光十二年(公元1822年),州牧王仲槐劝捐于民,展拓场地、重修、增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考场。之后历经修缮保留至今,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贡院平面呈方形,占地2.21公顷,建筑面积1547平方米。主体建筑由号舍、魁阁两组建筑组合而成。号舍以山面为正面。魁阁在号舍南面,正中攒尖顶,两侧依次降低,形成奇特外观,成为定州贡院的突出特点。魁阁中的二层阁楼,是供奉“魁星”的地方。大堂紧挨着号舍的北面,是考生交卷、考官封卷的地方。后楼是考官观看武生比试的地方,兼做住宿用。

定州贡院其建筑规模宏大,气势庄严雄伟,既体现了清代建筑特点,又具有地方建筑的灵活*,是研究清代地方建筑艺术及清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实物资料。

定州贡院的历史科举

清朝以来,定州隶属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前后管辖曲阳、新乐、无极、深泽等县。原先每逢岁科文武两考,所居定州区域之考生,俱到真定府应试。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往来甚难。王大年到定州任知州后,于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经请示约乡绅数十人靠众人捐款,创建了定州贡院。道光12年(1833年),定州牧王仲槐对已破败不堪的贡院筹款重修,使贡院旧貌换新颜,成为定州一景。科举考试废除百年,遗迹保留下的不多,在我国北方也就这一处贡院保留较为完整。科举考试实行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体现了一种公平与公正。它渊源于汉,创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兴盛于明、清,在中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年。它直接替代和否定了汉代实行的选官察举和征辟制以及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给广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的阶梯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之有机会和条件当官。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在漫长的1300年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土、数百万名举人,对祖国的统一、社会的稳定、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对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建设,特别是对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促进和发展都曾产生过巨大作用。

定州贡院是举行乡试和会试的地方,而且具有文武两科考场。终清一代定州共中得文武举人227人之多。曾盛名于清未明初的冯玉祥老师王瑚被称为天下“天下第一循吏”者,也就是23岁在定州贡院中举后,进京考中进士的。人称有事无事奏三本的郝浴,也是先在这里考取举人,后又进京参加考试的。

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都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孙中山曾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称其“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五权宪法》)。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